AIVA Guide|吴昌硕纪念馆 “不眠的剧场”

● 2023.10.30

上周末,由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总监、AIVA学术主持姜节泓担任策展人的展览“不眠的剧场”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吴昌硕纪念馆开幕啦!

01

关于展览


                                                                           

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的璀璨之中,一座独具中国传统民居风韵的宏伟建筑屹立其中,这就是吴昌硕纪念馆。

作为上海百年文化遗产之一,这座宅邸见证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戏剧性变迁。我们的展览聚焦于这座古老宅邸,重新审视上海的世纪变迁,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深远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广泛影响。

在展览《不眠的剧场》中,“剧场”这一概念蕴含着三重意义。首先,“剧场”指的是这座文化遗产建筑本身。室内的精美装饰,尤其是以民间戏剧和经典文学作品为灵感的木雕,如同一幅幅凝固的戏剧画卷;同时,它也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日常生活戏剧,是一个充满流动与变幻的戏剧舞台。

其次,建筑所在的陆家嘴地区也是一个“剧场”。与上海老城区的传统石库门和典型弄堂社区截然不同,仅仅几十年间,陆家嘴已被现代化的办公楼、购物中心和高档住宅所覆盖,其外立面被现代化的玻璃幕墙所包裹。在吴昌硕纪念馆的中央庭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近乎超现实的景象——传统民居飞檐的背后,上海最高的三座摩天大厦,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直插云霄。在古老宅邸和现代高楼之间,上演了一场关于古与今、动与静的深刻对话。

第三,上海这座城市本身也成为了一个世界舞台。当我们漫步于全球化的城市景观中时,总能找到一些地域特色作为参照——那些保存下来或被重新构建的特征。从旧上海到新上海,从本土上海到国际化的上海,上海已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数——代表着多重城市的复数,肩负着多重文化和欲望,展现着不断演变的多样性。它有时骄傲,有时屈辱,有时宁静,有时激扬,有时理想,有时哀愁,唯有上海,始终不眠。

在围绕现场考察展开的一系列策展讨论之后,我们邀请了八位杰出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不仅深入探讨了展览主题,还以多样化的媒介回应了实体建筑和所处城市环境。这些参展艺术家既有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人,也有移居并在上海开拓艺术生涯的新上海人,还有来自中国其他城市和周边国家的艺术家。每位艺术家都带着独特的视角,既是局内人亦是局外人,既是主人又是客人,他们既是创作者,也是观众,用自己的作品探讨了在中国、亚洲和全球背景下的城市变迁。

在这个项目中,吴昌硕纪念馆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美术馆空间,也不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展示场所;它是一个老宅——宛如当年的家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更是一个用于当代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文化实验室。而上海,这座充满代表性的城市,也成为了一个透镜,透过它我们再次思考在城市和经济景观不断变化中的当代中国。

在这个展览中,艺术作品并不是被“展示”出来,而是被“隐藏”在建筑之中,融入了这个充满故事的百年老宅。有的作品仿佛成了空间中的一部分,有的则表达了艺术家对故事的个人反思和再想象。当这座老宅经历了各种挑战、修复和翻新,当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被不同文化和社会层面的解读所包裹,显得扑朔迷离之时,我们的艺术家们诞生了。我们的到来,并非为了保护这座古老建筑,也非为了揭示历史真相;我们的目的不是去解构这些被层层包裹的解释,而是要再加一层——艺术的解读。这层额外的包裹,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故事的形态和色彩,开创了一个传奇。

图:惟祺 ZHANG QI

02

关于策展人

姜节泓曾担任重要国际当代艺术展的主策展人,其中包括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2012),第三届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主题展《 天下无事》(2014),以及首届泰国双年展《仙境的边缘》(甲米,2018-2019)。姜节泓现为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视觉艺术中心总监。

03

关于艺术家


韩庚佑

出生于韩国首尔。他拥有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录像和新媒体专业的艺术硕士学位,以及首尔国立大学雕塑专业的艺术学士学位。他的作品涉及感知和光学。他的作品表明我们所看到和感知的世界只是从主观的角度来解释的,並不可能保持客观性。他的个展包括《消声人物》(西蒙画廊,首尔,2021);《太远太近》(现代汽车工作室,首尔,2017)和《Uncommon Sense 》(Salon de H,首尔,2015)等。他的作品也曾在韩国的许多博物馆和画廊展出:韩国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三星Leeum博物馆、首尔艺术博物馆和2014年釜山双年展。他曾获得2014年松根艺术大奖,并设计了2018年平昌奥运会领奖台。他现在是首尔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

胡介鸣

生活工作在上海。从事新媒体、影像装置、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他的个展包括《胡介鸣:格物·2020》(魔金石空间,北京,2021);《14天:胡介鸣个展》(外交公寓12号,北京,2020)和《时间之光:胡介鸣记忆的拼图》(震旦博物馆,上海,2016)等。他参与的重要展览包括:《“化作变通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广东美术馆,广州,2022);《“飞去来器”  OCAT 双年展》 (OCAT深圳馆,深圳,2021);《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UCCA Edge,上海,2021);《OCAT双年展》(OCAT深圳馆,深圳,2021);《“客人的到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9)和《移动中的艺术:100件媒体艺术名作》(ZKM 媒体艺术博物馆,卡尔斯鲁厄,德国,2018)等。

黄芳翎

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戏剧演员、导演。同时作为一名艺术家、近年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她以长期受训的身体为媒介,将现场演出、戏剧、声音、影像、装置多元素材料融为一体,打破固有的观演习惯与观展形式。她以a.f.art theatreFangling为名所进行的艺术项目包括:《Struggle》(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光映现场”【Film】,香港,2018);个展《失重》(东画廊,上海,2018);《“重点注视”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项目【理论剧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7);《......之间》(ZKR—比斯多尔夫城堡艺术与公共空间中心与L?wenpalais,柏林,2017年);《感性游览》(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6);《女仆在飞地》(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上海,2015)等。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刘建华

1962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市。1989年雕塑专业毕业后,他尝试在当代背景下进行实验性的工作。2008年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理念进行创作,开始了一个全新方向的探索,并形成了当代艺术的个人语言体系,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实验性、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起先多以陶瓷作为媒介,通过陶瓷坚硬与脆弱并存的特性隐喻现代人对物质的迷恋与不安,揭示出现代社会特有的精神特征。随着创作的深入,艺术家近年已逐渐转向综合媒材的利用与试验。刘建华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如《注入中空》(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青森县,日本,2023);《刘建华:形而上器》(复星艺术中心,上海,2022)等,并受邀参加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艺术万岁》;第十七届悉尼双年展;第二届莫斯科双年展;第一届新加坡双年展;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展览。作品被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V&A博物馆、美国纽约MoMA、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原美术馆等机构收藏。艺术家目前工作和生活于中国上海。

彭薇

生于1974年,现居北京和乌镇。南开大学人文学院美学专业哲学硕士、南开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中国画专业文学学士。彭薇凭借扎实的传统功底、中国水墨的表现手段、独特的私人目光和多元思维方式,将古代艺术资源与现在连接,寻求过去与当下的平衡。她将中国传统和历史的实践与国际当代艺术实践进行对话,拓展和颠覆了中国古典水墨画传统,因而广受赞誉。她的作品以跨越时间、地理和传统的个人叙事来构筑非同寻常的现实,并对文化身份、知识归属等问题展开讨论。2000年彭薇以“遗石”系列为开端,先后创作了 “彩墨锦绣”“好事成双”“遥远的信件”“七个夜晚”“Hi-Ne-Ni”“我们都需要故事”等系列,涉及平面绘画,三维装置、录像、照片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以水墨为材质进行创作的代表。彭薇曾多次举办个展,如《有故事的房间》(南赤子美术馆,北京,2023);《记忆的迁移——诗歌与音乐的力量》(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克利夫兰,2021);《彭薇:女性空间》(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曾参加国内大型当代艺术展,如《召唤记忆—中国传统之上的艺术》(亚洲艺术中心,休斯顿,2023);《感性对话》(浦东碧云美术馆,上海,2022)和《当代作为方法》(宝龙美术馆,上海,2021)等。

冨安由真

1983年出生于日本广岛。在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习后,于2017年在东京艺术大学获得美术博士学位。她创作沉浸式的装置和绘画,唤起观众对无形和不确定的感知。她参与的展览包括《TOMIYASU Yuma:阴影的存在》(Maruki画廊,埼玉,2023);《濑户内国际艺术祭2022》(濑户内海岛屿群,香川,2022);《Aperto 15 TOMIYASU Yuma The Pale Horse》(金泽21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石川,2021-22)。入选奖项包括“terada ART AWARD 2023”(东京,日本,2023)的入围作品,“第21届冈本太郎当代艺术奖”(神奈川,日本,2018)的特别奖,“第12届资生堂艺术展”(东京,日本,2018)的入围作品。

殷漪

音乐家、艺术家,策划人。现生活工作于上海。1998年组建慢核乐队,贝司手兼主唱。2001年转向数字音乐创作。殷漪早期的音乐创作领域包括:现场音乐表演、现代舞、肢体剧场。委约其音乐作品的表演团体包括“组合嬲”(上海)、Rubato 舞团(柏林)、广东现代舞蹈团。近年来殷漪的音乐实践主要集中于现场个人电脑音乐,基于实地录音的音乐创作以及音乐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性探索。在声音艺术创作中,殷漪的作品富有哲思与诗意。他对于公共空间观察与思考既敏锐又具有深度,相关作品既前卫又极具批判。他提出“听觉—声音空间”这一概念,尝试建立一套围绕此概念的工作方法,与其他学科建立跨领域合作。殷漪参加的展览包括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金啤坊,深圳,2022),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海,2019),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里山现代美术馆,十日町市,日本,2018),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中国声音艺术大展(上海,2013)。对于殷漪来说,艺术是自我治愈的良方,也是思考与行动的试金石。

展望

196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以用简单的物质形式表述复杂的问题而闻名。他在雕塑、装置、摄影、影像和公共艺术诸多领域进行了许多实验性创作。1995年开始创作的《假山石》系列为其观念性雕塑的代表作,之后的部分作品以此为基础不断演化,同时又融入了各种新的尝试。作品经常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展出,并被重要美术馆收藏。他的个展包括:《展望:境象》(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17);《展望:我的宇宙》(798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1);《素园造石机 —— 一小时等于一亿年》(今日美术馆,北京,2010)等。曾参加群展包括:《想象——第七届荷兰阿姆斯特丹雕塑双年展》(阿姆斯特丹市中心,荷兰,2021);《 檀香山双年展:现在 | 此地之中》(檀香山,美国,2017);《第3届上海双年展:海上-上海》(上海美术馆,上海,2000)等。

以上展览信息来自公众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展项目

不眠的剧场

The Sleepless Theatre

时间

2023年10月29日-2024年1月28日

地点

上海吴昌硕纪念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15号)

票价:免费

RECENT EVENTS

近期活动
全部活动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