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VA×ARTPASS | 是爱也,动太阳而移星群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艺术是真正能够驱动民众敏感度、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具。”

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也是塑造公民社会、完善个人品格的必要条件。AIVA在学术艺术教育之余,也始终坚持践行公共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今天AIVA荣幸地宣布,将与上海知名公共艺术教育平台ARTPASS于2020年2月联合推出《艺术与心理学》课程,2019年12月28日将在AIVA带来首场公开课。

 

 

 ARTPASS是谁?

 

ARTPASS集合了艺术、教育、哲学、心理学的专家团队和年轻学者,带来知识性与趣味性平衡的跨学科美学课程。

 

 

ARTPASS集合了艺术、教育、哲学、心理学

 

“何事最难为?”

  泰勒斯:“认识自己。”

——《哲人言行录》,卷一。

“认识自己”,原刻于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

 

这是一个为了消费而创造节日的时代,一个贩卖焦虑的时代。生活其中,我们难以分清自己有哪些渴望是真实的,又有哪些需求是消费主义编造出来的,还有哪些愿望看似被满足、实则被压抑:如同马尔库塞所说的无力改变现实的“单向度的人”①。

 

 

 

《吻》,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吻》,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907-1908年,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

 

 

马尔库塞给出的解药是艺术。只有艺术与审美解放可以唤醒人性深处的感性冲动、冲破压抑的牢笼。通过美学与艺术对话我们的内心,认识自己,是此次跨界课程《艺术与心理学》为疲惫的现代人开出的一剂温暖良方。

 

 

《太阳》,爱德华·蒙克

《太阳》,爱德华·蒙克,1909年,挪威奥斯陆大学

 

 

12月28日,AIVA×ARTPASS《艺术与心理学》将开设公开课,为你呈现六组艺术史中的重量级作品并配合深入浅出的心理学知识。提升艺术鉴赏力同时更好的了解自我, 正值新一年将至,做出更好的New Year Resolution。

 

LOOK AT YOURSELF

自拍·自画像——看看我们

 

 

 

《28岁自画像》,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28岁自画像》,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500年,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画中题:“我,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在此用永恒的颜料记录自己28岁的年华。”

 

我们每天创造大量自拍,并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在相机发明前,这一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由绘画代替。然而西方艺术史上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自画像直到丢勒于公元1500年完成——在这张直视观者自画像中,画面不具备肖像性,没有附加意义,画家审视、表现的是纯粹的“我”,旨在表达其自身对自我的理解和显现,画面透露着强大的尊严和意志。

 

 

马赛克镶嵌基督像

马赛克镶嵌基督像,公元6世纪。丢勒之前往往仅有基督像采取正视构图。

 

丢勒实际上标志着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个体的觉醒和发现之旅的启程。而什么样的人得以创作这般自画像?我们将通过埃里克森②的人生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拉康③的镜像理论来探索丢勒创作自画像的历程。

 

 

 

FINDING LOVE

吻——爱与亲密关系

 

随着自我认同的初步建立,在社会心理发展阶段论中,下一阶段人们往往会面对亲密关系的挑战,而充分了解自我的人可以更好地融入一段爱情。对他者的渴望深沉地镌刻在人的内心。

 

 

《吻》,奥古斯特·罗丹

《吻》,奥古斯特·罗丹,1901-1904年,伦敦泰特美术馆

 

在两个驱散了彼此孤独的人之间,吻是最能传达爱意、含义最微妙丰富的行为。罗丹的《吻》取材于但丁《神曲》中 Paolo 和 Francesca 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扭转的肢体、倾心的神情,两个惺惺相惜的人儿因为灵魂的吸引而留下了这温柔的初吻。

 

 

轻抚的手、书页都暗示着爱情知性与灵魂的一面

轻抚的手、书页都暗示着爱情知性与灵魂的一面,而非单纯的爱欲宣泄。

 

这幅作品可以说是发展心理学的权威,罗伯特·斯腾伯格④提出的“爱的三角模型”中 Intimacy/亲密元素的最佳体现。如何运用这一模型帮助你寻找爱情的平衡,课堂上老师将给出小贴士。

 

 

 

Paolo and Francesca da Rimini,

Paolo and Francesca da Rimini, 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55, Tate Collection

 

 

 

EROS, EROTICISM

情色——艺术解放爱欲

 

 

如果说罗丹的《吻》中的书本强调了柏拉图式知性的爱与亲密,那雕塑赤裸的人体就反映了暗处燃烧的肉欲。不要害羞地挪开眼睛,在希腊神话中爱神 Eros 是世界的起源,弗洛伊德⑤也认为性是人深处的驱动力——事实上,某种程度上,文艺复兴的历史乃至整个西方艺术史,就是一部情色史。

 

 

 

《维纳斯的诞生》

《维纳斯的诞生》,桑德罗·波提切利,1486年,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画面中纷繁的花朵暗示了什么?

 

来看这幅《维纳斯的诞生》。柔发勾勒出优美的削肩,好似浮在空中,一旁的披肩不知是要围上还是刚取下,显得欲遮还羞。这位掌管性爱、快乐、生育的女神代表了历代艺术家理想之美的结合,欲望的结晶。

 

 

《沉睡的维纳斯》

《沉睡的维纳斯》,乔尔乔内、提香,1510年,德累斯顿历代大师美术馆

 

为何维纳斯代表的情色与生命在文艺复兴如此频繁地被赞美?课堂将回溯中世纪女性被视为诱惑、罪恶的历史,再介绍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一同了解艺术打破压抑的过程。

 

 

WHY DREAMS ?

梦与潜意识——精神分析

 

 

也许你已经发现,不论是《吻》还是文艺复兴的《维纳斯的诞生》,都暗含一个尖锐的对抗:人类的本能欲望与道德伦理的致命冲突。这种冲突同样体现在位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核心的“自我、本我、超我的冰山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自我”对潜意识的压抑和对道德的服从。

 

 

《伟大的自慰者》

《伟大的自慰者》,萨尔瓦多·达利,1929年,马德里国家艺术中心雷索非亚博物馆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如达利深受此种理论影响。他在反应冲突和压抑的同时,进一步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欲与恐惧,意图抵达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而既然潜意识可以不受压抑地反映在梦中,达利就选择了用梦的语言作画:“没有理性控制、道德顾虑或美学约束”。

 

 

 

左:《记忆的永恒》局部,萨尔瓦多·达利,193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右:《梦中的风景》局部,保罗·纳什,1936-1938年,伦敦泰特美术馆

用梦的语言去画不等于直接画梦,二者有重要区别。个中微妙,课堂将为你详解。

 

通过艺术了解梦的语言,有着你可能没有想过的现实意义。每天都做的梦,是一本最真实的私人日记,提醒你自己的状态是焦虑还是平静。即使醒来后只剩吉光片羽,我们仍然可以借用超现实主义的方法,一窥自我内心的深底。
 

WHEN WE WERE KIDS

返璞归真——艺术与童年

 

除了性,在超现实主义反叛、标新立异的艺术语境中,还有一个倾向,即童年记忆的再现(比如达利画作中反复出现的沙滩);事实上不仅如此,在现代主义诞生之初,仿佛一场艺术的返璞归真之旅就已启程:种种质朴、粗砺、孩童般坦诚的语言应运而生,这其中有何种因由和奥妙?

 

 

《老人像》

《老人像》,保罗·克利,1922年,巴塞尔美术馆

保罗·克利是最早于儿童作品中发现真实、力量、生命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上述艺术语言最早的缔造者之一。他意图创造一种简单有力、深刻朴素、抵达灵魂深处的艺术,“让神秘古老而不可见的事物显现。” 像个孩子一样以直接的方式观察和思考,他用最简单的点、线、面以及封闭/敞开的图形,不被形体束缚的色彩,表现爱情与死亡甚至是不可言说的境遇。

 

 

《热烈追求》

《热烈追求》,保罗·克利,1939年,哈佛艺术博物馆。一个以儿童化语言反映爱情的焦虑和渴望的典型例子,其过程中力比多的释放燥热而汹涌(Hot and Wild)。

克利的创作方式和理论建构其实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基本过程,数十年后,瑞士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⑥的认知发展论和儿童心理观与其遥相呼应。而这些理论的基础模式:“同化”“调适”“平衡”等等,如何适用于普遍意义上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与作品的关联又展示了现代主义怎样的内核?课堂将以多幅作品详细解答。

 

 

 

《节奏》

《节奏》,保罗·克利,1930年,蓬皮杜中心。这件作品目前在上海西岸美术馆《时间的形态》展览展出。

 

 

 

 ART AS THERAPY

艺术的慰藉

 

 

《圣维克多山》

《圣维克多山》,保罗·塞尚,1887年,考陶德艺术学院

 

我们如何驻足站在一幅画前凝视,内心深处震颤?不同的人定会给出不同答案。然而不论从艺术中获得怎样的慰藉,其实都有着共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即艺术的基本语言、艺术的形式,以绘画为例:线条,色彩,笔触,其建构的形体和构成。这些语言怎样让人得到慰藉?审美事件又怎样仅仅通过对艺术品的观察而让人心神愉悦或感动不已?课程将借助阿恩海姆⑦的艺术心理学理论走近塞尚的作品。

 

 

 

《有花瓶的静物》

《有花瓶的静物》,保罗·塞尚,1895年,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塞尚的出发点是抛弃转瞬即逝的印象主义,创造“如博物馆中的作品般坚固的绘画”。他的作品中变形的架构、简化为几何的万物,多视点透视等等现代的外壳下,实则包裹纯粹的宁静和源源不绝的时间,那是一种古典精神,隐藏着艺术之所以慰藉灵魂的最终秘密。

①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美籍犹太人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② 埃瑞克·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③ 雅克·拉康(1901-1981)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

④ 罗伯特·斯腾伯格(1949-)美国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⑤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⑥ 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⑦ 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2007)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

 

 

本次《艺术与心理学》公开课从认识自我出发,经历了爱与吻、情色欲望、梦境语言、纯真童年,探寻到艺术之于心灵的秘密。在90分钟内带你领略我们如何呈现艺术与心理学之间的关联与微妙,让我们一起在艺术中得到慰藉。

 

 

/主 讲 人/

 

金 休 默 

 

 

青年艺术家

ARTPASS艺术与心理学主讲人

多元文化背景,跨界摄影、绘画、艺术史、哲学。

坚信艺术是生命深处美德与自由之结晶。

 

/ 时 间 /

2019年12月28日  14:00-15:30

 

/ 地 点 /

AIVA 国际视觉艺术教育

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688号5-6楼

 

/ 即 刻 购 买 /

双人同行  更享优惠

 

 

分享此信息

RECENT EVENTS

近期活动
全部活动


线